多年以后,我们回顾2015年楼市关键词时,或许会发现“万科专业化、万达娱乐化、中海产品化、恒大多元化”这四化现象尤其令人印象深刻。3月底,恒大在香港发布2014年全年业绩,宣布“总资产4745亿元,香港上市房企**;营业收入1114亿元,****。”而在这两个**之外,高调进军现代农业、金融、乳业、畜牧业、水业、足球、健康美容、音乐的恒大,头衔上是不是还可以加上一个“多元化门类居各品牌房企**”呢?
面对质疑 一路前行
此前,业界就资产负债率偏高、地产利润率偏低等问题上,对恒大有些质疑。而在恒大高调多元化之后,“同时进入的陌生领域太多”的拷问声也不时泛起。但恒大老板许家印如是回应:“当初做房地产连什么是容积率我都不懂,就这么干起来了。”信心很是坚定。
在许家印看来,恒大地产每年销售额超1300亿元,回款金额超过1100亿元,核心净利润也超过100亿元。相对于规模如此庞大的企业而言,近两年64.2亿元的新产业投入成本是可以承受的。更重要的是,地产业务依然是恒大的根基,对新产业的投入则是恒大迈向更高台阶的战略性决策。资本市场对恒大多元化的战略是买账的。4月20日,在香港恒生指数下挫2%、内房股普跌的情况下,恒大逆市高开高走,收盘5.09港元,大涨8.07%,创四年新高。
各家大鳄转型纷呈 主题各有千秋
话题回转到2015这个大鳄房企转型“四化年”,万科总裁郁亮提出了“六个新”。 做新业务,找新对手、新方法,用新机制、新人类,做新生态。万科转型想做的业务市场方向,具象上是物流、O2O销售平台、P2P金融、物业配送垂直领域。主张用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结构加入竞争。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则重点提出万达商业地产作轻资产模式的转型,即万达广场建设资金由投资方出,万达负责选址、设计、建造、招商和管理,所产生的租金收益双方比例分成。要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型为高科技服务业企业。
蓝光则宣布,年内公司产品战略将从“纯粹刚需为主”大量转移为“刚改、改善和高端需求”,志在为更多改善性家庭需求服务。而表面上转型*不明显的千亿房企中海,一方面将中建地产全部纳入中海地产,另一方面城市住宅、保障房、一级开发以及港澳地区开发业务都起来了,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运作平台搭建完成,更开始对产品研发加大投入。
与万科广泛介入上下游高新领域相比,恒大更侧重于对传统行业的多元化投资;与万达相比,恒大的“重资产”部分却会增持;与蓝光相比,虽然两者的目光都开始聚焦“刚改、改善和高端需求”,但在商业地产领域的竞争却不会太激烈;而与中海相比,二者无论是业务领域还是深耕区域,冲突更不明显。因此,可以说各家品牌房企在2015年转型这个战略上,是各有各的思路,各有各的高招。
产业多元化 地产板块也多元化
恒大多元化战略不仅仅是表现在进入多个不同领域,在其主营业务地产板块也同样如此,向一二线城市回归、向市中心冲击、向刚需主流市场扩张已经成为恒大地产的战略主题,恒大目前正在展开2009年上市以来**的企业战略调整。
今年初,刚刚公布2014年全年业绩的恒大,次日便在成都20.76亿摘得川棉厂商住地块。而就在三天前的1月5日,恒大还以41.34亿元总价拿下了重庆溉澜溪商住地块。再加上恒大此前拿下的曹家巷商住地块,这三宗地块按照过去恒大的拿地逻辑,是**不会出手的。而它们共同特点或许可以解释恒大出手的原因,这个因素就是商业地产。
转型初具雏形 渐获市场肯定
恒大在全国的转型**个战果是在成都取得的。
4月19日,恒大进入成都主城区的**项目恒大翡翠华庭**开盘,3小时创造了2015年成都楼市4.3亿的销售成绩,刷新今年主城区纪录。从这个4.3亿的数据作解读很有意思,恒大在去年上半年,不仅利润总额高于万科,资产利润率在几个超大规模龙头房企中,也名列前茅,达到4.7%,在房地产市场整体趋冷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高于同等规模房企的盈利。以翡翠华庭主推房源80-130平方米套二、套三精装房源,扣除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税费成本、营销费用等等来看,当期利润率在4.86%左右。也就是说,恒大成都转型首战利润率是高于恒大全国平均水平,也远远超过其他品牌房企的。这无疑为恒大全国其他区域的住宅转型提供了样本。
2014年上半年多家品牌房企半年报资产利润率比较
锐理数据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郭洁表示,除了转型提振主城区住宅项目,未来恒大地产在成渝两地的商业地产布局正在进一步扩大,其在重点二线城市做商业综合体的模式方向也在逐渐清晰。
目前,恒大集团已成立了独立的全资子公司恒大商业集团。据恒大目前披露,恒大商业集团未来将负责运营管理恒大地产集团在全国130多个主要城市的300多个商业项目,加上一系列社区商业项目相继投入市场,恒大商业地产物业面积将超过400万平方米。而国内目前已经冷热不均的商业地产领域,随着巨头恒大的持续扩张,竞争或将更加激烈。